皮定均:威镇边疆的宿将(台运行)
皮定均将军,安徽省金寨县人,15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。他英勇善战,足智多谋,不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、抗日战争时期、解放战争时期,还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,都屡立战功,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朝鲜战争结束后,他一直在东南沿海和西北边疆镇守祖国
皮定均将军,安徽省金寨县人,15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。他英勇善战,足智多谋,不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、抗日战争时期、解放战争时期,还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,都屡立战功,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朝鲜战争结束后,他一直在东南沿海和西北边疆镇守祖国
这话不是空话。你能看见的直观变化有三点:演习多了,后勤流转顺畅了,岸炮和登陆队伍的联动更靠谱了。几条原来像写在纸上的战术,被反复拿到场上去试、去改,最后变成了能按程序演练的东西。现在谁要说“这套路好像不行”,现场官兵都能掰开揉碎讲时间点、资源配备、风向和海况这
一九四七年三月中旬的一个阴雨夜,中原野战军前线指挥所灯火通明。林县外围战打得正酣,敌我力量在这一方弹丸之地胶着。就在此刻,警卫班急匆匆押来一名俘虏——敌警备军区司令刘月亭的得力参谋长李大用。风声、枪声、雨声混成一片,谁也没有想到,短短数日后,这个人会成为改变林
1946年9月初的一个闷热傍晚,运河以南的稻田还没收割,远处却已经依稀能听见火炮声。对于刚刚在荆岳突围中九死一生的皮定均而言,枪声并不陌生,他真正担心的是兵员的疲惫——连续急行军两百多公里,鞋底早磨得发亮。
1964年秋,南京军区演习比武录像在作战室播放。屏幕上一位矮个儿教官端着老式步骑枪,风轻云淡地示范卧姿射击。镜头里靶旗一次次掀起红片。皮定均在角落里猛地坐直:“再倒退十秒,这是张桃芳!”一句话,让在场的年轻参谋愣了神——军长竟还记得十一年前的一个新兵。录像停在
1946年7月的一场急雨落在淮河两岸,蒸腾的水汽裹着泥土味扑面而来。就在这片混杂着湿热与硝烟的空气里,皮定均率领的中原突围部队终于看见津浦铁路那一道灰黑色的身影。打通它,才意味着抵达苏皖解放区;跨不过去,便可能功败垂成。
1963年的一天,秘书陪着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,从天津乘火车到南京。快要到无锡的时候,秘书对他说,要不要去181师看看,师里的领导都提前打过电话了,希望他能在无锡下车,到师里看看。
1952年初秋,江山县的群山还笼着薄雾。第24军军长皮定均披着灰色斗篷,独自出营打猎,山路上只有露水打湿靴面的窸窣声。忽然,一阵嘹亮的婴啼穿破林间,他循声而去,在一座废旧小庙前看见用破毯子裹着的女婴——脸上尽是蚊虫叮咬的红点。皮定均弯腰抱起孩子,体温微凉,他下
突围到华中后,皮旅由中原第一纵队第一旅改番号为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。各团番号依次为第十三旅第一、二、三团。旅、团领导班子未变,军内军外仍习惯称之为“皮旅”。
1951年早春的一天,华东军区在济南召开战例复盘会。会议才进行到第二个小时,粟裕忽然把讲稿放到一旁,说了句:“今天咱们只聊纵队。”屋里顿时安静,只剩铅笔与纸张摩擦的细微声。随后的几段即席点评,被后来不少档案记录了下来,其中最惹人琢磨的一条,就是那份“六个头等主
1940年的太行山区,漫山的酸枣树刚挂起青果,涉县的土路上尘土飞扬。26岁的皮定均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,腰间别着驳壳枪,正和县长郑晶华在屋里谈根据地防务。
偃师的王仲伟,本是普通村民,却在1944年5月日军攻陷家乡后,毅然拉起一支80多人的民兵队伍,成立豫西抗日挺进支队。他以彭店寨为据点,频频袭击日军,保护百姓。当敌人重兵围剿时,他先安排群众安全转移,自己与战友坚守寨中。最终,他们被困地洞,日军施放毒气,洞内25
提起1969年的大事儿,中国和苏联那点仇,真不是光写在报纸上的。珍宝岛的枪声响起来,整个边境都跟紧绷着一样,西北那些地儿就像一下子变成了棋盘的关键一格。说是要找个能镇住场面的将军坐镇兰州,这事儿谁都不敢马虎。偏偏刘伯承元帅信心满满,一个劲儿力荐自己的老部下皮定
毛泽东主席“皮有功,少晋中”六个字,使初评为少将的皮定均破例被授予中将军衔。皮定均在中原突围中立下的奇功亦因此广为人知。其实,这位“英勇虎将”(徐向前语)在抗日战争中就屡建功劳,在艰苦的对敌斗争中,他敢于斗争,善于斗争,提炼出一套独特的克敌制胜的“斗争经”。
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福州军区的部队中显出一派紧张的氛围。为了安保工作,时任福州军区副司令的皮定均在每个路口都安排有哨兵,厦门地区的警察也觉得一定会有大事发生,各个都十分紧张,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七大元帅同时出动准备来到厦门地区。